李诞带货女性内衣翻车?品牌不要在性别上做文章了!

木木MuMu 木木MuMu

3年前

收藏 收藏 3

点赞 3

【摘要】:别踩这个雷区!

2月24日,谐星李诞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为Ubras女性内衣带货,其话术中的“让女性轻松躺赢职场”引发争议,甚至有网友认为李诞涉嫌违反广告法。

带货视频中,李诞称自己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直播带货,却没想到有女性内衣品牌找到自己帮忙推广。李诞表示,他接到此推广需求后,绞尽脑汁思考该从哪一个角度推荐,最后想到了女性职场压力。他说,现代职场女性压力很大,回家还要照顾孩子,职场和生活压力都很大,选对内衣就能缓解压力,他还建议男人可以购买送女友。

但网友们并不买账,认为这是歧视女性。

“???谁写的文案?躺赢?你告诉我女性怎么躺赢??”“你在说什么东西?用脑子想想你这文案合理吗?女性怎么就躺赢?”“不好意思,躺赢这个用词就是有问题。凭什么女性不用努力穿个内衣就能驰骋职场?女性被这个用词冒犯到了还不让说了?”

甚至有网友认为李诞涉嫌违反广告法,号召对其进行举报。

眼看愈演愈烈,24日晚,内衣品牌官方Ubras致歉:由于营销推广中的不当措辞,给大家带来的不适,我们深表歉意,并第一时间下架了相关内容。

年前,B站因旗下不当内容被多家品牌联合“拉黑”事件,闹得沸沸扬扬;年后,茶颜悦色因误用长沙俚语“捡篓子”受网友质疑“侮辱女性”,连发两条道歉冲上热搜;这次,Ubras内衣又因营销措辞不当致歉。不禁想问,早有前车之鉴,为何品牌还在性别议题上频频翻车?

五花八门的翻车大赏

1、碰瓷“性别议题”狂揽流量

近年来,随着大众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,性别议题变得越来越敏感,已然成为社会舆论的新风口。而风口即流量,流量即红利。于是,不少被“流量焦虑”支配的品牌主们,企图借助相关话题大肆抢夺消费者注意力。

就拿这几天翻车的茶颜悦色来说,虽在这次“捡漏子”风波中反应迅速,连发两则声明进行道歉,但是“官人我要饮茶”、“出来约”、“嘴巴说不要,身体很诚实”等以“两性话题”为创意点创作的文案,最终能够被呈现在消费者面前,无疑是流量思维的推波助澜。

2021年,别踩性别话题这个“营销雷区”!

茶颜悦色并不是个例,时间往前推一个月,全棉时代物化女性、丑化男性的卸妆棉广告,引发众怒;去年 11 月,一张大润发女装尺码建议表将女性由身高体重划分为瘦、美、烂、稀烂、稀巴烂引来网友争议;还有椰树牌椰汁“从小喝到大”广告语、绝味鸭脖露骨海报、以及奥迪“二手车”的广告……太多太多的品牌都想着在“性别话题”做文章,为自己的品牌带来话题附加值,实现出圈。

2、“讨好”女性,“得罪”男性

宝洁旗下的剃须刀“吉列”就曾制为了响应国际上# MeToo #反性别歧视运动制作过一条平权广告《We Believe》,却被骂惨了。在这条广告中,吉列从男性的视角出发,指出“不能以‘男孩毕竟是男孩’作为胡闹犯错的借口”的观点,倡导男性给男孩们树立一个好榜样。

从立意上看,这并没有什么问题。但是从内容上看,作为一个男性用品的品牌,用少数人的不得体行为给全社会的男性贴上不良标签,加深大众对于男性的刻板印象,也并不妥当。毕竟,平权并不仅仅是关怀女性,而是对以性别区分为基础的性别压迫的反抗,包含对社会中千千万万不同群体的关怀。

3、“无意识”性别歧视引发众怒

在茶颜悦色翻车之前,B 站也被卷入“性别议题”的漩涡之中。春节前夕,B站因旗下动漫《无职转生》部分桥段被指侮辱女性,引起大量女性网友的反感。一石激起千层浪,又有网友指出除了这部动画外,B站还存在大量物化女性、消费女性的内容。

<iframe frameborder="0" src="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u0828sqdf4z" allowFullScreen="true"></iframe>

最终导致部分品牌宣布永久停止与B站合作,B站股价也在《无职转生》下架当日下跌近3%,表示整改一个月。随着不断破圈,性别对立话题在B站社区内变得越来越敏感。但受到传统文化影响,B站似乎还并未意识到作为公众平台的定位与责任,从这个层面来说,B站陷入漩涡也是必然。

频频爆雷,品牌营销该如何把握好「分寸感」?

在这个善于表达、热衷站队的互联网时代,广告创意的效果及影响力被进一步放大,品牌如何不触碰性别议题的雷区,把握好营销的分寸感,变得至关重要。那么具体可以怎么做?我在这里总结了几个营销角度,品牌们不妨看看。

1、消除性别偏见

随着社会对于性别的重新审视,消费结构发生改变,越来越多品牌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广告营销中存在的性别偏见。比利时独立翻译机构ElaN语言机构就曾联合阿姆斯特丹智威汤逊广告公司( JWT Amsterdam)上线一支了《The Unbias Button》(无偏见按钮)广告,推广其在线翻译工具。

广告中展示了社会职业许多单词本质上都是性别化的,比如服务员(waiter)和女服务员(waitress)。还有些指示职业的单词带有明显的性别偏见,比如警察(policeman)、消防员(fireman)、推销员(salesman)等。正是因为世界各地都在使用这些语言,让很多人无意识地认为这些工作只适合某一个性别的人群,使得许多求职者和面试官对某些工作自然而然产生“性别歧视”。而“无偏见按钮”的出现,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旨在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好地相互理解,而不是按性别分开。

2、打破性别刻板印象

现如今,大家对于男/女性还是有着很深刻板印象。比如认为女性是柔弱的、贤良的、必须为家庭牺牲等,而对于男性的标准则是阳刚的、不精致的等等,许多品牌在广告中也潜意识深化了这些刻板印象,妨碍了两性平等的实现。不过也有很多品牌大声抗议:比如耐克曾在俄罗斯投放的一则广告《女孩是什么做的》,表达女孩拥有决定自己是谁的自由。

除此之外,耐克也曾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推出过广告《Dream Crazier为梦想发疯的人》,致力打破社会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。

这则90秒的短片,摒弃了一味“赞美女性”的口号,而是从女性运动员的真实新闻中取材,揭露她们在专业领域上已经十分出色,但仍然受到性别歧视的残酷事实。虽然要打破社会对女性的偏见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,但是这些杰出的女性并没有妥协,她们还在不断为“梦想疯狂”。

除了打破女性刻板印象,近年来我们也看到许多品牌也尝试在颠覆男性刻板印象。比如不少国际大牌彩妆品牌推出男性系列产品、找男性代言,使得化妆不再是女性的专属词。

3、“无性别”化营销

当代主力消费人群在互联网和全球化浪潮中长大,他们对于新生事物包容度更大,也使得他们不再拘泥于性别的限制,更加渴望呈现出突破束缚的形象。基于此,许多品牌的营销逐渐走上“无性别”道路。

新锐品牌bosie 致力于「无性别服饰」,主打「无别无界」,推出系列时尚服饰表达穿衣自由与男女平权。

2021年,别踩性别话题这个“营销雷区”!

去年年底,CK官宣刘雨昕担任其品牌代言人,打破大众对于内衣市场的原本认知,传递出品牌包容的价值观。

2021年,别踩性别话题这个“营销雷区”!

越来越多打破性别边界的流行元素出现,「无性别概念」也更加广泛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,品牌们不妨以此为出发点开展相关营销活动。

最后

虽然“性别议题”越发受到重视,平权观念更加深入人心,但是这其中也不乏许多品牌打着“平权”的旗号,表面反对性别歧视,实际只为收割“女性经济”、“男色经济”的红利,吃相实在令人恶心。

"b站”、“茶颜悦色”、“Ubras”相继翻车,让我们不得不从中吸取教训:对于整个广告营销行业而言,品牌们应该顺应时代主流价值观,推动广告话语体系朝着更能体现公平性与多元化的方向发展。切不要抖机灵、走捷径,触碰“性别歧视”的红线!

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: 木木MuMu 发布,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,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
点赞

3

-已有3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-

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

畅言一下
0/1000
全部评价
木木MuMu

木木MuMu

广告狂人编辑部

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》

扫一扫

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