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!这些让你自动跳入的消费陷阱

营销案例精选 营销案例精选

2年前

收藏 收藏 1

点赞 0

【摘要】:钱到底花在哪了?

临近月末

口袋一摸

不名一文

又是无效打工

“月光”是精选君每个月底的状态

我真的不明白

每个月辛苦打工赚的钱

到底都花去哪里了?

 

网友一针见血:

钱都被各大品牌商家“骗”走了

 

那咱今天就顺着网友的话茬

具体展开讲讲

这些品牌商家到底用了什么迷幻术

一步步让消费者自动掏钱

一、制造“场景伴侣”

说几个场景化消费的例子。

电影院必卖爆米花、车站不缺贩卖机、写字楼方圆三里不止一家瑞幸……

这些“场景伴侣”的出现,看似合理,但其实都在有意形成大家的消费习惯。

举个例子,爆米花已经成为电影院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,有的电影院为了提高营收,甚至会把电影票与爆米花组合捆绑,将其作为主副产品搭配出售。

对于消费者来说,观影是一种休闲行为,有时候会搭配些瓜子、小零食等零食配合观看,就像在家看电视剧配着薯片可乐一样。而商家则抓住此点,当消费者到达电影院后,通过爆米花、可乐等副产品来来发散舒适、轻松的观影体验,以此吸引消费者,掏空其钱包。

仔细想想,有时候,爆米花卖得比电影票还贵,你说我这是图啥呢~

再比如,精选君隔三岔五就点瑞幸,但其实我一点也不困,根本犯不着喝咖啡。

那我为啥下单消费呢。。。

首先,瑞幸就开在写字楼大门口,占据了本人周一到周五的工作场景,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,看多了总想消费几杯;其次,商家隔三岔五就给我发券,精选君这种“占便宜等不到明天”的心态怎么坐得住?

而且还都是4.8折、15元抵扣这种,就让人觉得“这个价格我不买就是吃亏了”。虽然时间一久,老客户就有被大数据杀熟的风险,同样的商品,相比新客户花费得更多,但很少有消费者因为几块钱的差价就不复购了,因为大家都已经形成消费习惯了。

二、电商造节促销不断

以前过节,走街串门吃美食;现在过节,定金预售抢秒杀。

“双十一光棍节”开始,各大电商平台看中了节日的营销价值,通过自发创造节日,例如38女王节、618大促、苏宁818、99大促……并以各种不同的促销形式来刺激大家的消费热情,提升对产品性价比的满意度。

久而久之,捡漏抢优惠券凑满减的消费习惯就慢慢培养起来了,就算这些产品一时半会用不上,但消费者仍然抢得不亦乐乎,反正当囤货也不亏嘛~

实际上,这和路边贴着“最后两天大甩卖,卖完关店回家”标语的杂货店没什么两样,它并不止甩卖两天,也不会真的关店。

三、KOL铺天盖地带货

如今,有些品牌一出新品,随即而来的就是铺天盖地的投放宣传。打开微博,大V在宣推;打开微信,公众号在带货;打开小红书,达人在种草……

就感觉,这个产品全世界都在买,就我一人没有。

在如此热烈的消费引导下,你很难屏住不去关注,然后看着看着就下单付款了。

但是事实上,KOL带货已经成为了一个忽悠消费的产业链,很多评价和数据并不真实。

粉丝数量、评论量、转发量可以造假,高端一点的就买头条位置、更改销量、删除差评……总而言之,KOL的带货小作文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纯粹。

四、引导超前消费

随着信用卡的普及和各种信贷平台的崛起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提前消费,而提前消费这一行为也能让消费者获取消费快感,从而刺激对物质的更多追求,形成消费的不断循环。

开过花呗的朋友也清楚这样的感受:下单一时爽,还款火葬场~

五、会员才能拥有的超前点播

不论是线下的百货卖场,还是线上的视频平台,会员制已经逐步被广大的消费者所接受。

以视频平台为例,很多内容都是开通会员之后才能观看的,不仅如此,某些大热电视剧甚至还在会员观看的基础上设置超前点播,有意引导用户消费。

为了能更早看到最新剧情,很多用户一边骂骂咧咧,一边把钱给付了。

反过来想,若要超前点播,你就得先成为会员……

我愿称之为:消费者被动接受的套娃陷阱。

不难看出

比起单纯售卖产品 

品牌更多的是在对消费者形成

一种潜移默化的消费习惯 

从而把“拉新”变成“留存”

最终实现用户增长

在这个过程中

商家设置了很多消费陷阱

而我们

也大多自愿跳进成为了“牺牲者”

 

精选君想想自己这些年

冲动消费退的单也是不在少数

退单的快递费加起来都能点一个月的奶茶了

一时之间不知道是怪自己还是怪商家了。。。

 

今日互动 

来唠嗑

你买过最没用的东西是什么 

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: 营销案例精选 发布,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,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
点赞

0

-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-

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

畅言一下
0/1000
全部评价
营销案例精选

营销案例精选

微信公众账号:营销案例精选

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》

扫一扫

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